[天氣資訊] [交通資訊] 《水調歌頭—遊覽》作者: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
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無數
枝上有黃鸝
我欲穿花尋路
直入白雲深處
浩氣展虹霓
只恐花深裏
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 倚玉枕
拂金徽
謫仙何處
無人伴我白螺杯
我為靈芝仙草
不為朱唇丹臉
長嘯亦何為
醉舞下山去
明月逐人歸
[行山路線] [香港地方]
[手機覆蓋地圖] [谷歌地圖] 最佳瀏覽像素:1024 x 768 [中原地圖] [地理資訊地圖]

【石龍拱、清快塘】- 後記 (27.12.2011)

聖誕假期最後一天,晴天再現,正宜郊遊。一行十九人,自「荃灣港安醫院」起步,沿梯級上走,接引水道,西行至「油柑頭」,右轉小徑登山接「元荃古道」,「石龍拱南坳」賞「青馬橋景」。下山走至植林車路轉左,入「清快塘村」,村前一列楓香樹,村內兩口蓮花池,最惹遊人駐足。續走跨「深井山」,下「深井聚水塘」,沿水壩前走,驀然回首,兩棵楓香,一棗紅,一橙紅,正在陽光燦爛處。歸途穿「深井舊村」出「青山公路」,旅程完畢,隊友同往酒樓用膳,一嚐地道的「深井燒鵝」。

轉入山徑不久,便有紅葉相迎
點擊放大相片
山野間的紅色革命,靜靜地進行中
點擊放大相片
聖誕的冬青
點擊放大相片
清快塘村前一列楓香樹
點擊放大相片
冬青樹下合照
點擊放大相片
睡蓮葉也來爭「紅」?
點擊放大相片
怎及楓香葉?
點擊放大相片
深井聚水塘的壩上「楓」情
點擊放大相片

【龍躍頭】- 後記 (18.12.2011)

今天一行十四人,專訪「龍躍頭」。朱維德稱此地是香港龍脈所在,這要從「松嶺鄧公祠」大門的石柱對聯說起,聯曰:「峰起龍山,疊嶂層巒,五朵芙蓉開嶺表;流翻吉水,尋源溯本,一條脈絡貫江西」。在「龍躍頭」眺望「龍山」,五峰並聳,若五朵芙蓉,脈走如龍,龍頭翹舉北回,因此北麓稱「龍躍頭」。龍頭正面稍窩陷,作張口狀,對著一小圓丘,這就是「黃龍吐珠」。山咀前種松樹,名「松坎塘」,後建教堂,改稱「崇謙堂」,「崇謙堂村」村內矮丘,據稱便是龍珠所在。「龍躍頭」的開族始祖是鄧元亮,他是香港鄧族始祖鄧符協的曾孫,鄧符協是江西吉水人,在北宋熙寧年間遷來「錦田」,開枝散葉,三代後人丁漸多,鄧元亮便搬往「粉嶺」的龍珠寶地,真是立竿見影,鄧族不久便出了一位皇親。鄧元亮的兒子鄧自明(號惟汲)娶了鄧元亮在戰亂中收養的趙姓幼女為妻,原來她是宋室皇族,宋光宗即位後,尋獲其下落,以皇姑相稱,時鄧自明已離世,追封為「稅院郡馬」,鄧氏門楣光耀,傳為佳話。由宋至明清,鄧族後人屢獲功名,人丁不斷繁衍,共建五圍六村,總稱「龍躍頭」,五圍即「老圍」、「麻笏圍」(又稱「鬱蔥圍」)、「東閣圍」、「永寧圍」及「覲龍圍」(又稱「新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崇謙堂」及「小坑村」。曾經盛極一時的「龍躍頭」,至今古風猶在,確是半日優悠的好去處。

老圍在五圍六村中歷史最悠久
天后宮後的龍山,據稱是龍脈所在
松嶺鄧公祠第三進正殿,上排右二有罕見的龍頭神主牌,所供奉者正是稅院郡馬與皇姑
覲龍圍合照

【雞胸北坑、隔田坑】- 後記 (4.12.2011)

「獅子山」北面,有多條溪流,泉水為引水道所截,被引離「沙田谷」這個「城門河」的天然集水區,改而輸往「九龍水塘」。今天三人同行,半天時間,走了其中的「雞胸北坑」及「隔田坑」。「雞胸北坑」又名「田雞坑」、「沙田頭坑」及「雞心坑」,源於「雞胸山」北坡,流出「沙田頭」,引水道入澗位有一石形似雞心,初段是石坡坑道,後段收窄入林,澗途經前人開發,明顯易走。離澗接「麥徑」,再轉入「大龍徑」,下走小段,左面便是「隔田坑」源頭。「隔田坑」又名「獅子北坑」,源於「獅子山」,流出「隔田村」,與「雞胸北坑」僅隔一山脊,此坑景貌平凡,坑道陰翳,多浮石敗木,我們下降時也不敢大意。

雞胸北坑初段的石坡坑道
雞胸北坑後段收窄入林
隔田坑的源頭
隔田坑內景貌
離開隔田坑

【牙鷹西坑】- 後記 (29.11.2011)

2008年的一場黑雨,在「牙鷹西坑」左源及中下源引發巨大泥石流,原本的密林小澗,給沖刷成開揚的連壁坑道,成為樂澗者的新寵。「牙鷹西坑」左源起自「牙鷹山」,右源發祥於「萬丈布」,兩源匯合後,西流經「二澳」出海。今天二人同行,入澗不久便遇一小瀑壁,右側輕登。第二層壁壯闊高大,右邊附葛而上。第三層壁有一突肚岩位,左右無林木掩護,思量再三,突肚岩左扣石強登。第四層壁左面是流水澗道,可踐水而上,但壁上有踏腳位,且難度不高,故選擇爬壁而上。此澗層層疊壁,每一層壁上,都有石臺,據臺回望「二澳」及「南中國海」,風光無限。連壁之上,澗道仍見開揚,順勢而上,我們竟沒留意給植被密封的右源入口。登左源源頭,遇郊遊徑,折右往「萬丈布」,穿「薑山」與「靈會山」之間的山坳,接「薑山郊遊徑」,下「大浪灣」,沿引水道車路出「石壁」,見時間尚早,添走一段「鳳徑」,遊「蘿箕灣」,最後在「水口」乘巴士賦歸。

牙鷹西坑的連壁坑道
牙鷹西坑位於嶼西,「玻璃水」是嶼西石澗的特色
鳳凰山、西狗牙與石壁水塘,一幅山水絕構
蘿箕灣

《2011-12悠閒遠足第一回 — 尖鼻嘴》(27.11.2011)

「尖鼻嘴」位於「天水圍」北面,接近「深圳河」的出海口,片片泥灘,紅樹林廣佈,乃觀察雀鳥及濕地生態的好地方,也是半日逍遙的好去處。是日天氣良佳,閒遊活動,參加者共28人。大隊在「尖鼻嘴瞭望台」下小巴後,沿邊境圍網車路走,過「流浮山河」(即「天水圍明渠」)後,右轉入魚塘路徑,出「盛屋村」,續南行經「元朗工業邨」返「西鐵朗屏站」。旅程完畢,剛好是午飯時間,大隊解散後,順遊附近的古蹟「晉源押」,才到酒樓用膳。

橋上合照,橋下是流浮山河

《回到辛亥革命前 — 第五回》 (12.11.2011)

上回說「白泥碉堡」,提及「青山農場」與「紅樓」,「青山農場」是革命黨人避難之所,又是收藏及試練槍砲彈藥之地,但其確實地點又何在?其中一種說法是把「青山農場」與「紅樓」串連起來,「紅樓」就是「青山農場」的辦事處,孫中山更曾在此指揮革命活動,「青山農場」範圍凡二百五十畝,自「散石灣」以東至「白角」一帶云云。但另一說法卻指出「紅樓」似是一九二零年代中的建築,翻查一九一零年前後的地圖,現址亦無屋舍,故辛亥革命前「青山農場」的辦事處,未必是現址的「紅樓」。今天是孫中山的生辰,三人同行,訪「紅樓」以託思「青山農場」之情,緬懷作為富二代的農場主人李紀堂對革命事業的貢獻。遊畢「紅樓」及毗鄰的「公眾騎術學校」,我們在「散石灣村」後覓山腰小徑往「青山寺」,接著登「青山」頂,復沿「青蝶脊」下山。途中念念不忘,猜度一條可能不曾存在的山徑,即上回所說革命黨人從「紅樓」往「白泥碉堡」之路,究竟如何穿山越嶺而來?抵「青蝶脊」下望,「散石灣」至「白角」,盡收眼底矣!豈是一百年前的「青山農場」?隱約煙霞外,有小火輪蠕蠕而行,嘿!分明是在偷運軍火!清風拂面,定睛一看,原來是從「屯門內河貨運碼頭」駛出來的貨船。

紅樓中山公園
青山頂看疑似青山農場
陵脊交界之上,霞外遠方,正是白泥碉堡所在
青蝶脊看疑似青山農場

【闖龍潭、舞麒麟、探古洞】- 後記 (6.11.2011)

兩月前欲探「大牛潭峒」(高337m)及「麒麟山」(高222m),無功而還,但覓得「龍潭觀音古廟」後有捷徑可循,今天遂作崔護重來。古廟建於三百多年前,一九六六年重修,昔日廟前蓄水成潭,潭稱「龍潭」,廟稱「龍潭古廟」,廟後一山則稱「龍潭山」(高550m),今壩毀水去,景貌無復舊觀。是日一行十五人,穿過「蕉徑彭屋村」,從廟後祕道上「牛潭坳」,沿陡脊登「大牛潭峒」(標高柱上有塗鴉喚此山頭為「大羅天」),此乃「牛潭尾山」之最高點,「牛潭尾山」東西走向,其南坡卻急降近200m,我們今天正是從南坡而上,途中多次分段休息,最後成功攀上山頭。續北行下山,坡度雖稍緩,但野蔓封途,走來仍是困足。至「麒麟山坳」,五人乘小巴離隊,餘眾上「麒麟山」,一鼓作氣,約半小時便登頂,山頂俯瞰,「新田」一帶的魚塘與「深圳河」對岸的高樓,成強烈對比。末程下「古洞水塘」,此水塘落成於一九六一年,原作灌溉用途,但今天四周農地變成豪宅,水塘又為誰服務?沿「古洞南路」走數分鐘,便是「古洞街市」,旅程結束。

樹中樹,無復數年前的枝葉繁茂
恍如置身東南亞
龍潭古廟前合照
大牛潭峒
回望牛潭坳
遠望麒麟山
鰲魚頭
草色繽紛迷客路
登麒麟山
古洞水塘

【太墩坑巒】- 後記 (25.10.2011)

「太墩」又名「黃幌山」、「大王爺墩」及「毒蛇頂」,主峰高317m,北面副峰高307m。今天三人遊主峰南面一條流往「黃麖地」的小澗,姑名「太墩南坑」,此坑唯一吸引處,是中段一幅巨壁,我們不敢正攀,藉林木掩護,攻壁右短崖,逾半小時始離險地。續上至高度200m,離澗右移,接登「太墩」的脊路。沿山徑續走,翻過「太墩」正副二峰,下降至「太墩」與「雷打石山」之間的山坳(即「坪墩凹」),右折至「鰂魚湖西坑」的上游,此澗水源主要來自「太墩」副峰北面,亦有支流出自「雷打石山」南坡。沿澗而下,初時坑窄泉弱,漸而流水淙淙,小潭短瀑乍現。至一小堤堰後,離澗轉右,走進一條隱蔽山徑,此徑初時傍澗而行,及後兩者分道揚鑣,澗水東流入「花潭石澗」出「鰂魚湖」,山徑則南入茫茫山野,此時毛毛細雨,四周林木森森,行行重行行,惶惶之際,忽而大路在前,此「北潭涌家樂徑」也。

太墩南坑的巨壁
鰂魚湖西坑的小潭短瀑

《回到辛亥革命前 — 第四回》 (23.10.2011)

「下白泥」小巴總站附近,有一古舊建築,名為「元朗下白泥55號碉堡」,簡稱「白泥碉堡」,最近被列為法定古蹟,官方資料稱其約建於1910年,是香港唯一有確實證據證明與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領導的革命運動有直接關係的建築物(按「中山史蹟徑」上,原有與革命活動相關的建築物已蕩然,今天所見者僅是遺址),而當地村民更言之鑿鑿,說其祖父輩曾在此處見孫中山行蹤。今天六人行,特意到碉堡一遊,觀其外貌,作瞭望通風尚可,作屯兵防守則難,其用途應與一般鄉村更樓相若,而非甚麼軍事建築。一些報導又說碉堡後有山徑通往「青山農場」,即今天的「紅樓」附近,這是一百年前革命黨人所走的山徑,今天已無從考證,妄自猜測,可能是「青大石澗」的中下游,至「牛頭坑」折上「良田坳」,跨「菠蘿山」經「青山寺」附近往「紅樓」,今天我們便依此臆測走至「良田坳」,途中兼遊「四疊潭」,潭畔大休,部分隊員更暢泳一番。抵「良田坳」後,已近3:00pm,革命之路還是留待他日續探,眾人下「良景邨」賦歸。

白泥碉堡
白泥碉堡
青大石澗
青大石澗

《兩個中山公園》- (10.10.2011)

今天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看新舊兩個中山公園,對比強烈。

新中山公園大門
舊中山公園大門
新中山公園中山像
舊中山公園中山像
難得年青人也尊重這段歷史

【針山南坑】- 後記 (5.10.2011)

「下城門水塘」水源主要來自「城門水塘」,然「雙城峽」兩旁削坡,亦有泉流下注,即「下城左坑」與「下城右坑」,左坑源自「走私坳」,亦稱「走私坳坑」,右坑發祥於「針山」西南脊南面,旅人多呼曰「針山南坑」。查「針山」以南還有兩坑,位於「針山南坑」右面,分別是「香粉寮坑」及「神秀坑」,但流入「城門河」而非「下城門水塘」。今天二人過「城門水塘」主壩後,上走小段「麥徑」,在右面尋隱蔽入口進「雙城峽」北坡小徑,小徑盡頭接車路,亦是「針山南坑」中段入口。進澗後所見,多是流水亂石,初段尚算開揚,過一古舊水壩後,澗道漸窄,荊蔓漸多,遇分源位可取右離澗,此處有巨壁作記,過巨壁後有山徑上引接回「麥徑」。今天是重陽佳節,我們按傳統習俗登高,步上「針山」,縱目紓懷。接著走「針草走廊」,右轉「沙田郊野步行徑」下山,重返鬧市。

隱蔽入口進雙城峽北坡小徑
昔日爆山採石的遺跡?
入澗位
初段澗貌
古舊水壩
澗內也有豬籠草
分源位
過巨壁後有山徑上引接麥徑
針山之巔,高53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