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資訊] [交通資訊] 《水調歌頭—遊覽》作者: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
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無數
枝上有黃鸝
我欲穿花尋路
直入白雲深處
浩氣展虹霓
只恐花深裏
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 倚玉枕
拂金徽
謫仙何處
無人伴我白螺杯
我為靈芝仙草
不為朱唇丹臉
長嘯亦何為
醉舞下山去
明月逐人歸
[行山路線] [香港地方]
[手機覆蓋地圖] [谷歌地圖] 最佳瀏覽像素:1024 x 768 [中原地圖] [地理資訊地圖]

【彌沙左源】- 後記 (27.12.2010)

「彌沙石澗」又名「沙螺坑」,源起「彌勒山」西北兩脊之間,流入「沙螺灣」,分左右二源,右源較源遠流長,左源則較開朗。今天一行五人,在「沙螺村」旁一石橋位找到石澗,再沿澗右隱徑深入少許才下澗。澗途初段平緩,抵岔位後折入左源,坡度漸升,越一塌泥左支後,進入連環瀑區,瀑流沿高壁而下,一層復一層,其間有雙瀑並流,中夾石脊,攀爬其上,如在豐水季節,兩旁飛瀑,必令旅人屏住呼吸。不久來到左右支分源位,左方險峭,頂處入林,選開揚的右支而上,澗勢不斷攀升,來到廿餘米高絕壁,不可正攀,循左方繞登瀑頂,連環瀑區到此結束,我們亦在此大休。位臨崖頂,坐看飛機升降,遠觀「龍鼓沙洲」、「蛇口」一帶,指點江山,笑談古今,眼界大開,胸懷大暢。休罷繼續上溯,仍不乏低瀑短崖,澗道漸窄,離澗之路亦見模糊,循右方開林上走,山坡陡企,幾經辛苦,接回西脊。順「吊車徑」往「昂坪」,蹓躂一會,才乘巴士賦歸。

與九月初來訪時比較,水位已降回堤堰之下
雙瀑中的石脊
左右支分源位
澗勢不斷攀升
指點江山
離澗後開林上走

【青山蝶舞】- 後記 (18.12.2010)

「青山」又名「杯渡山」,高583m,雄峻挺拔,為「香港三尖」之一。今天二人同行,在「屯門專業教育學院」起步上「青山」,未幾抵「青山禪院」,入內參觀後,沿徑續上,不久路分兩途,右方是上山頂的石級小徑,名「青山徑」,有告示牌表示有經驗及裝備良好的遊人始可使用,十五歲以下必須由勝任的監護人陪同,天氣惡劣勿試。石級小徑愈上愈斜,近頂坳位有亭翼然,名字叫「韓陵片石亭」,內有碑文題為「遊青山記」,大部分字體已模糊,據說是紀念前港督金文泰的碑記。亭子南面就是「青山」頂了,有兩座發電站及一支測量柱。登頂後我們南走「青蝶脊」,初段頗平緩,其後浮沙漸多,亦較崎嶇,有數個小型沖蝕谷。接著是植林帶,沿徑折左而下,便是「蝴蝶灣公園」了。

仰視青山
蓮花石
青山頂
大地在我腳下
迷宮般的青山腹地

【鳳馬古道流水響】- 後記 (11.12.2010)

昔有旅者嘗謂:「非古人之道不敢行」,此語不可全信,卻頗具參考價值。無論古道形式為何,或石砌,或混凝土,或泥徑,必是地與地間最便捷易行之路,它的存在,蘊含著古鄉民奮進開拓的生活歷程,乃集體經驗與智慧的體現。詩人偏愛古道,每多吟詠,實則古道之美不單在其路面情況,主要在它的內涵,及其給予行者的感受。今天一行十人,「流水響」起步,終點「鳳園」,途經兩條古道,先是「雲水古道」(全段指「丹山河」谷地「雲山下村」、「流水響」,「桔仔山坳」下「九龍坑」),後是「鳳馬古道」(全段指「鳳園」、「沙螺洞」,「丹山河」谷地出「馬尾下村」)。其間經過的「鶴藪」與「流水響」二水塘,堪說是「八仙嶺」下的兩顆明珠,水色翠綠,襯以山色林影,滌人心靈。至於「沙螺洞」與「鳳園」,生態環境漸變,前者古樸鄉情已失,後者更是蝶蹤杳然。

龍山橋上合照,橋下是雲山下坑
老師正在訓話
桔仔山坳(即雀仔坳)下望粉嶺九龍坑,右緣山峰為龍山
右峰屏風山,左峰屏風尾(或稱南山),中間一源為屏鶴石澗
流水「嚮」應作流水「響」

【良田白泥】- 後記 (5.12.2010)

「青山半島」大抵以「杯靈雙渡」為中軸,軸走南北,軸東為「屯門」河谷,廣廈千萬,人口密集,軸西卻是黃沙遍野,漠漠丘陵,杳無人居。今天一眾廿五人,從「良景邨」起步,沿邨後車路上走,經「良田坳」,踏進這片荒涼劣土。放眼所見,山頭多而密集,都是禿頂泥露。車路至此已失修,路多浮沙滑石,這裡可近看獨特的塌谷景貌,但行進須小心。抵「下白泥」後,大隊順訪附近農莊,隨後在往「元朗」的小巴站解散。時間尚早,有隊友訪「流浮山」,亦有隊友往遊「南生圍」,各自精采。

良田坳合照
近看塌谷,右上方遠景乃青山頂

【走馬岡】- 後記 (21.11.2010)

「大帽山」山體廣闊,深山藏巨澤,內有五大水系,分別是「大城」、「大圓」、「大曹」、「梧桐」及「燕岩溪」。今天一行十二人,走「梧桐」及「燕岩溪」兩水系間的分水嶺,即「走馬岡」(高588m)。此分水嶺在「四方山」北面,自「林村谷」起,越「小菴山」後,陡升至「走馬岡」。若繼續南行,微降「燕岩溪」源頭山坳後,還可上溯至位於「麥徑」上的680m山頭,有旅行隊稱此山頭為「燕岩頂」,但另一說指「走馬岡」才是「燕岩頂」。查「燕岩溪」因其中游經「燕岩」一地而名,680m與588m兩山頭一左一右,立於「燕岩」之上,孰為「燕岩頂」?難以作判,或謂以「燕岩頂」一名泛稱附近一帶山頭,亦未嘗不可。而據《香江百岳》所言,「走馬岡」還有「大奄山」、「過峒山」及「過山洞」等名字,一地多名,本不為怪,我們從眾,以「走馬岡」呼之。大隊自「蓮澳」起步,經半隱蔽的「菴蓮古道」至「小菴山」,此時上山的坡度驟升,一隊友未有充足預備,由另一隊友陪同下山,經「大菴村」返回「林錦公路」。餘眾續沿脊上攀至「走馬岡」,小休後下山,循東北脊急降,接「半春園」後山的「衛徑」,此脊為一古道,早年草木封途,今天所見已闢為明顯山徑,其暢通無阻,實始料不及。一隊員家住「馬窩」,我們順道拜訪,其女兒年僅十餘,竟為我們預備了一頓豐富的下午茶餐,味道猶勝不少食肆,我們讚賞女兒廚藝之餘,還十分佩服媽咪的教女有方。

起步前合照
蓮澳村
半隱蔽的菴蓮古道
考驗平衡力
小菴山山頭,曾遭山火蹂躪
上山的坡度驟升
走馬岡在望
走馬岡上看大埔全貌
走馬岡下半春園的古道,已闢為明顯山徑

【城門碉堡】- 後記 (14.11.2010)

「城門碉堡」位於「麥徑六段」,由一個母堡及四個子堡合組而成,各堡以坑道連接,坑道頂有通氣孔,坑內空氣清新,冬暖夏涼。母堡為指揮室,建在較高位置上,其他子堡分佈四周較低處,互相支援。坑道間有露天溝壕,供守軍向外射擊。母堡、子堡及坑壕皆藏地下,上有植物及保護網遮蔽,外圍四周建有外壕、鐵絲網等障礙物,用以阻擋入侵者。今天一行七人,帶備照明工具及路線圖,遊走坑道間,盡訪四個子堡,並深入母堡,體驗當年十多名英軍為日軍所困的情況,最後還登上「走私嶺」(又稱「孖指山」,高337m),一睹四周環境,遙想當年日軍來犯之勢。下山接回「衛徑」,取道「三索徑」穿「雙城峽」往「大圍」賦歸。

合照於機槍堡
坑道縱橫,英兵以家鄉地名作記
日軍若林所率小隊攻佔城堡後,留字作記
母堡指揮室
雙城峽

【北港石澗、鹿巢左坑】- 後記 (7.11.2010)

「北港石澗」又名「狐狸頭坑」,源起「昂平」南坡,流經「北港」,在「大涌口」與「壁山溪」匯流出「白沙灣」。今天三人同行,沿「北港村」後車路走,右見水堤便是入澗位,初段林蔭蔽日,未幾源開左右,左是主源,過黑壁線瀑後,澗轉明朗,潭瀑紛陳,後段澗道放緩,重入林蔭,最後接通往「茅坪」的古道。走畢「北港石澗」,隨下「梅子林」,右上「鹿巢山」山腰的引水道,覓「鹿巢左坑」,沿坑下降至「大水坑」,接車路出「富安花園」。「鹿巢山」西面有三條坑源流入「大水坑」,中間一條較大者為「鹿巢坑」,「鹿巢左坑」即左邊一源,坑短狹隘,上段尤為陡直,略具危姿,下段多個小潭攔路,須抄林繞避。

北港石澗的黑壁線瀑
鹿巢左坑的陡直坑道

【金夫人徑】- 後記 (30.10.2010)

今天一行四人全走了「金夫人徑」,自「香港仔水塘」東行,至「南風道」前折上「布力徑」往「黃泥涌峽」。這是一條熱門行山路線,景色不必贅述,較特別的是,我們選擇經「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上「香港仔水塘」,目的就是探訪一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868-1940)之墓。二零零五年,李敖曾訪「蔡墓」,指出『蔡』字草頭下的左邊『月』少了一點,是錯別字,墓碑題寫者葉遐庵(即葉公綽,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是著名書法家、藝術鑒定家,想不到名家也有此差錯,為此他在「李敖有話說」這電視節目發表了一番論述。李說是否全對,姑且不論,卻為「蔡墓」添了一個趣味話題。最近命名的「南區文學徑」,「蔡墓」也順理成章地被列為其中一處必遊重點。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

【馬坑山尋荒】- 後記 (26.10.2010)

「赤柱」一帶有多座小山,其中只有「孖崗山」(高386m)因「衛徑」所經而多遊人,其他如「長連山」(舊稱「狗合山」,高344m)、「老虎山」(高293m)、「馬坑山」(高268m)、「馬坑山尾」(高232m)、「大水坑山」(高157m)、「蓮花井山」(高256m)及「龜山」(高216m)等,皆極少人踏足,此李君毅前輩所言「一徑成名萬徑荒」也。今天三人聯袂,欲探此片荒涼之地,目標乃「馬坑山」。從「黃泥涌峽」起步,走完「紫羅蘭徑」後登「孖崗山」,果然在峰頂找到隱約路胚下「老虎山」與「馬坑山」之間的山窩,但放目前方,培塿起伏,植被密蓋,今天抱閒遊之心,未想打一場開林下降300m的硬仗,佇望「馬坑山」一會,便沿「衛徑」下山往「赤柱」方向走,左轉引水道,繞過「馬坑山尾」及「龜山」,在「大潭篤水塘」乘巴士返市區。

近處山脈左至右是馬坑山及馬坑山尾,稍遠一脈則為蓮花井山及龜山,兩脈之間是老虎坑
右面赤柱半島前方是螺州及蒲台島,左面石澳半島前方是宋崗及橫瀾島
龜背灣,名字可與龜山有關?
紅山半島

【大腦廢村、黃牛石城】- 後記 (24.10.2010)

「馬鞍山系」與「飛鵝山系」之間,有一獨立山系,東至「北港」,東南至「白沙灣」,南至「蠔涌」,西南至「茂草岩」,西北至「黃泥頭」,北至「梅子林」,東北至「茅坪」,稱「黃牛山系」,或「水牛山系」,或「雙牛山系」,由「黃牛山」、「水牛山」、「芙蓉別」、「黃竹山」及「石芽山」等組成。「黃牛山」位於此山系西南,海拔604m,東西走向,東坡及南坡均陡峭,尤以南坡為甚,坡上岩石遍佈,稱「黃牛石城」,西坡最平緩,北坡與「水牛山」相望。「水牛山」主峰高陡挺拔,海拔606m,東、南、西三面均陡峭,北面一脈長伸至「石芽山」。登「黃牛山系」之路有多條,今天一行七人,從「蠔涌」經「大腦古道」而上,順訪「大腦廢村」,至「打瀉油坳」後,先攻「水牛山」頂,再取「黃牛山」頂,回程掠過「黃牛石城」之上,未有深入探索,順「黃牛山」西坡而下,最後接回通往「石芽背」的山徑,下「黃泥頭」賦歸。

蠔涌車公廟
大腦村已廢,曾氏宗祠仍然保存
合照,左後是黃牛山,右後是水牛山
自水牛山越水牛坳往黃牛山
黃牛山西稜,下伸至黃泥頭

【紫田坑】- 後記 (10.10.2010)

「紫田坑」位於「屯門」「紫田村」後山,源頭不下五支,俱起自「乾山」與「靈渡山」中間的山脊,流至村前,復有兩澗分別自左右注入,姑名「紫田左澗」及「紫田右澗」。今天五人走進「紫田村」,欲訪「紫田坑」,卻誤入「紫田左澗」,此澗入口在「紫田村」墓園區車路北端,即渠務處建築物閘口,澗口塌石纍纍,我們往返再三,才決定進澗。塌石之上,澗勢驟然開豁,前面環崖聳立,謝絕遊人再進,我們退返澗口,右面沿陡脊穿林上攀,避過斷崖後,始重翻下澗,澗道自此收窄,完全不像資料所說的「紫田坑」。沿澗溯行,越另一崖區後,我們便在右方離澗,在高度200m處接山脊小徑,原來小徑另一邊才是「紫田坑」,於是下降這條「紫田坑」的最左支,初極狹,才通人,漸行漸闊,及高度100m處,眾源匯合,澗道開展成石坡流域,短瀑淺潭互扣。至高度40m,澗右有小路離澗,從之,原來是通往一果園,穿越一鐵絲網破口,過一村屋後,便下降至村口。總計此行用了五小時,走路不多,不少時間都花在探路和覓路。

紫田左澗澗口的塌石
前面環崖聳立,謝絕遊人再進
沿陡脊穿林上攀
準備下降紫田坑的最左支
石坡流域
石堤後是離澗小路

【芝麻灣郊遊徑東段】- 後記 (2.10.2010)

「芝麻灣郊遊徑」長18.5公里,西段的「老人山」,東段的「芝麻石林」,是精華所在。今天一行八人,來回走了郊遊徑東部的一小段,訪遊「十塱水塘」、「芝麻石林」及「正生書院」。在「下徑」附近,我們離開郊遊徑,沿一隱蔽小徑下「正生書院」,此路沙浮石滑,荊蔓塞途,估計不是書院人員出入之途。我們下降至書院範圍,剛巧碰到陳校長,閒聊一會,便往「下徑碼頭」走。回程穿過書院其他地方,院內學員都十分友善,主動向我們打招呼。重上郊遊徑後,原路返「貝澳」,竟又幸運地遇上居於這裡的水牛家族。

十塱水塘留影
合照於芝麻石林

【雙鹿左源】- 後記 (26.9.2010)

「雙鹿石澗」支澗不少,可溯者右支有「夾萬坑」,左支有「研船坑」、「田鹿坑」及今天我們七人所探之「雙鹿左源」。雨季旅人走「鹿湖郊遊徑」,步上「百步梯」時,望向「雙鹿」澗谷,必被雄壯的「井底瀑」所吸引,瀑之左前方,有一直崖,甚具氣勢,嗜攀者見之當躍躍欲試,此崖便是「雙鹿左源」。其入口在「馴鹿潭」與「井底瀑」之間,甫進即有高壁相迎,但有充足手腳位,小心扳石可上。接著是一幅巨形平滑側壁,不可正攀,可從左旁碎石坡附木而上。此後澗道轉緩,卻是漫山竹林,我們循依稀可辨的澗道開林而上,歷個半小時的艱辛,才登上「田尾山」副峰。

步上鹿湖郊遊徑的百步梯
遠望雙鹿左源
雙鹿左源入口
甫進即有高壁相迎
接著是巨形平滑側壁